1.韩国和朝鲜的差距

2.卧铺历史美国

3.日系车与德国车的区别在哪?

4.肯德基的创始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5.预言最准确的科幻**有哪些?

6.为什么每次聊到军事政治都没南美洲什么事?

7.为什么石油是越用越多呢?

8.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

韩国和朝鲜的差距

1950年的油价_1990年油价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7?2]。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卧铺历史美国

在美国坐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在美国坐火车 在美国坐火车 来美十几年,生活经常与旅行相伴。

从加拿大到墨西哥,夏威夷到阿拉斯加,我们全家走遍了辽阔、壮丽的北美大地。但带着我们游目骋怀看世界的都是私家车、飞机和轮船。

我们和母国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车已经相违久远了。那老铁龙沉闷的轰隆声及旷日持久的疲惫感只是收藏在记忆之中了。

生活是不断翻新的。没想到,今年夏天我们却有了两次在美国乘火车的经历,新颖而愉快的经历。

在美国,若与朋友们提起坐火车出门,多数人都会觉得是件新鲜事。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咱们这儿有火车吗?”“火车都通哪儿?”“坐火车舒服吗?”“贵吗?”“快吗?”“安全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是啊,都说美国是一个安在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有车,户户开车。

约半数的家庭会有两部,甚至三、四部车。有事一踩油门就走了。

在陆地旅行都习惯自己开车;长途或出国旅行都乘飞机;若想在节假日到海外去浪漫一番,便会选择大型豪华游船( cruiser)。谁坐过火车啊?而且,美国又是一个资讯大国。

但我这个自小爱翻地图的旅游迷却从未见到过一张美国的铁路客运图。身边林林总总都是高速公路图和飞机航线图。

火车与铁路,好像与美国人的现代生活莫不相干。 想法之缘起 可是随着近年油价飞涨,日前竟然冲破4美元/加仑大关(在加州等地乃高达5美元之多)人们都感到沉重压力。

纷纷思辟新径,寻找节省的行路方法。市内短途上班改骑单车、乘公交车;远程则搭飞机、乘“灰狗”(greyhound—美国的长途汽车)。

此时,也有不少人又想到了火车,这个百年前兴盛全美大陆的“老铁龙”。听说,虽然有时间和速度上的问题,但它经济、安全,浪漫而舒适。

我们夫妇五、六十岁,都是半退休之人。有时间,也有兴趣去领略一下美国火车的现状。

选在五月下“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个长周末乘火车。我们打开amtrak 网站,很便捷地用信用卡付款定了票。

票价真的不贵。我是AAA会员(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美国汽车协会。

每个驾车人都可以加入,享受诸多旅行福利和优惠),又得到10%的折扣。 “美铁”之感受----瑕不掩瑜 三天后登程,我们感到乘火车的第一大好处就是上车方便。

Amtrak的车站大都设在市区中心。从家出发,只需搭一部公交车便可到达火车站。

免去了往日拜托朋友开车送机场的辛苦。Amtrak车站的确不大,无法与庞杂的飞机场相比,甚至比不上“灰狗”车站气派。

它只是一件大屋子,里面简单地分为票口、候车区及卫生间,像是一个大大的studio apartment。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火车乘客流量少的一个象征吧。

夜里十一点整,火车由东部丹佛方向开过来了。嗬,还是条双层大铁龙。

两列流线型的机车串联(为备有足够的马力),拖载着十节车厢。灰色的车身配以红蓝两色的上下分层线,显得十分威严和雄伟。

车身上绘有著名的公司标志Amtrak( American Track,正式全称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全美铁路客运公司,简称“美铁”)及该车的名号California Zephyr。Zephyr是气象学上“西风”之意,我是做翻译工作的,马上就想到将之译为“加利福尼亚风神号”。

这“风神”还真威风,因为它是一列超级班车superliner,肯定设备不菲。果然,我上上下下一巡游,发现它设有全套的座席车、卧铺车、餐车、行李车,甚至观光车。

至于卫生间、饮水处则每节都设,真是应有尽有。 过去在母国大陆乘火车,经验之谈是上车后赶紧找个好座位。

要头上行李架还有空能放物品,最好是靠窗能观景的。那是为了日以继夜的长途旅行作打算的。

但因为人太多,有时运气不好,连座位都没有,还得一路罚站熬到目的地。可今天这也是乘火车吗?那个几乎伴随了我一生的拥挤概念全都化为乌有。

一节可容纳68人的车厢里竟然只有二十多人。大多是银发族和孩子。

自己不愿驾车或不能驾车,便青睐了这安全而又省心的火车。也有少数中青年人看中了这油价高峰期相对便宜的旅行方式。

对美国火车客运的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排斥者说它有三大缺点:班次少;常误点(因40%的路段是单轨,需要让车。

一旦调度不良便误时);还有费时间(几十年来未提速,都是140公里/小时。自然不比时速高达六、七百公里的飞机)。

但见仁见智。这些主要基于时间考虑的缺点对于悠闲宽松的退休族来说便无足轻重了。

“美铁”之精神----以人为本 客观一些说,在美国乘火车是瑕瑜互见。几乎所有的乘客都会说,美国火车最大的优点是高度人性化—舒适自在,以人为本。

且不谈坐卧入厕自成一体的卧铺车厢,就说它最基本的座席车吧(coach car),简直要胜过飞机的头等舱。它全部设在列车上层。

座椅宽大舒软,椅背可调节向后倾斜40度,座位延伸部有腿垫(leg rest),前排座后的下部还有可弹起的脚垫(foot rest)。靠背一放,两垫一拉,您就可以仰面躺下享受一个旅行美梦。

每人前方都有一张类似飞机上的折叠桌,无论用餐、看书、写字还是打电脑都随心所欲。头顶上也有类同飞机上的专用调节灯。

甚至在车窗下部的墙壁上还设有每排自用的电源插座,让您充电、用电左右逢。

1935年美国的历史背景

美国刚刚经历,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了许多困难,比如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1938年秋末起,经济又开始回升。

扩展资料: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搜狗百科—美国历史

美国的历史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而追溯美国的历史要从15世纪说起。

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此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洲移民。

17-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英属殖民地(即后来美国独立时的主要组成部分)。18世纪中期,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已产生裂痕。

1775年4月,在波士顿以北的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英美签约,独立战争结束。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 1861-1865年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

此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到19世纪后期,美国的工业生产己跃居世界首位;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产规模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最强国。1803-1959年间,美国领土不断扩展,从独立时的13个州发展到现在的50个州。

目前美国的海外领地还有:太平洋的关岛和东萨摩亚群岛;加勒比海中的波多黎各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等。

美国的历史

殖民时代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余年。

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

接下来二十年里,一些荷兰殖民区也陆续建立,包括位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殖民区。在17世纪和18世纪里,英国逐渐占领荷兰人和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地区,并在美国东岸广泛开垦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区。

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国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独立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了《美国独立宣言》。

在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中,乔治·华盛顿领导13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军团对抗英军。殖民地在76年的大会中创立了大陆军团,但未授权他们征收税赋和制定联邦法律。

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采纳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主权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政府,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从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三倍,殖民者们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俄勒冈州和其他地区尚未包含在内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了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着战争的胜利而继续进行。

1848年美国赢得了美墨战争,更增强了殖民者们扩展国土的理想。内战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

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

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盖茨堡之役是美国内战的主要转折点之一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加上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无人开发的区域开创了许多社区和城市,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进程。

接着,美国在海外进行了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胜利后吞并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第一、二世界大战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了美国大众。

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

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1902年移民者乘船抵达美国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国的经济繁荣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对战局有所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

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战争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由于战争从未在北美本土进行,带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

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缓和,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多场战役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

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 在大萧条中南达科他州一处被抛弃的农场冷战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

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1969年,由于警觉到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的精英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种族冲突在美国国内,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完成,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持续经济扩展。同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

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了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

美国有多少年历史

美国,全程美利坚合众国,位于北美洲,于1776年7月4日建国,到现在马上就要237年了。

美国建国的历程如下:

美洲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移民。

英国后来居上,到1773年,英国已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1812年后完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日系车与德国车的区别在哪?

日系车包含的品牌很多,中庸丰田,技术本田,舒适日产,以及个性的马自达,斯巴鲁,专门做校小车的铃木。德系在豪华品牌更有优势一点,豪华奔驰,运动宝马,科技奥迪,以及信仰大众。

任何一个品牌,如果想建立口碑,必然给自己加一个标签,凌志当年刚推出LS400,成功的绕开了豪华,运动,建立了自己的标签,品牌特性。

但是这个话题太大,并没有明确点出德日之间哪个品牌,所以,必须从两个国家的特性入手。

德国相对于日本,首先是工业历史悠久,这导致了德国车在满足了汽车使用这个需求后,有更多的精力去追逐工具以外的东西,比如运动,比如豪华,比如新技术。其次,德国有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所以,德国车对高速稳定性,感官上的稳定性,有较大的需求。再次,德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自己的产品体系,比如宝马3.5.7对应C.E.S,相对于日系,定位更加的清晰与精准。日本相对于德国,首先是岛国,决定了他们的车对高速的需求弱于弯道需求,你看,漂移文化就是日本一大标志,美国则是直线的傻快。同一级别的车型,德国车的高速感受往往好于日系车。大众朗逸,虽然是宝来的旧平台,但是高速感受相当不错,新宝来新桑塔纳拉皮车不在此列。其次,日本的资源劣势决定了他们必须在耐用上下功夫,在新技术和耐用面前,日系车往往选择耐用,这一点刚好与德系形成对比。再次,日本的海洋气候,导致金属腐蚀强于其他国家,因此必须在防腐蚀上下功夫。

综合这几个因素,日系车在我国东南沿海比较流行,而北方地区对德系认可程度较高。

当然,这个也有国内早期汽车走私,后来汽车国产后的区域优势等多个因素有关系。

这个回答基本不涉及品牌,其实讨论车,可以更多的聚焦于品牌,往往一个品牌一个调性,想更深入一点,则可以聚焦于车型,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也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区别,如果能聚焦于年款,哪往往都是真爱粉。

1.高速稳定性,德系好于日系

2.品牌溢价,德系好于日系

3.耐用性,防腐蚀,日系好于德系

4.空间利用率,日系好于德系

5.人体工学,便利性,日系好于德系

当然,以上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对比

肯德基的创始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1952年,由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创建。

肯德基,美国著名餐饮品牌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速食及最大炸鸡连锁企业,1952年由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创建。肯德基的口号为“生活如此多娇”、“尽情自在肯德基”。主要产品有炸鸡、汉堡、薯条、盖饭、蛋挞、汽水等高热量快餐食品。

肯德基于1987年来到中国,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1952年,哈兰·山德士上校创建原味炸鸡特许经营业务,肯德基的雏形开始。

1955年山德士上校的肯德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年后,他在美国及加拿大已发展了400家的连锁店。

1971年,经由上校的同意,布朗和麦赛将这项潜力无穷的事业出售给休伯莱恩公司。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2005年8月8日,肯德基宣布“为中国而改变,全力打造‘新快餐’”。

2008年,中国肯德基在上海首推24小时营业餐厅。

2010年6月1日,中国肯德基第3000家餐厅在上海开业,同步启用全新品牌口号“生活如此多娇”。

2015年,肯德基进入数字化创新时代,从官网、微博、到微信,全方位构建线上平台,为消费者使用提供更多便捷;同时推进餐厅的数字化服务—— WIFI、电子餐牌、扫码付款、虚拟礼品卡。

2017年,肯德基KPRO杭州店上线刷脸支付,成为全球范围内刷脸支付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不仅受到了杭州消费者的热捧,也引起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关注。?

肯德基官网-肯德基在中国

百度百科-肯德基

预言最准确的科幻**有哪些?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mechanics汇编了迄今为止10部预见性最强的科幻**,比如说1997年的《变种异煞》预见到了基因识别将会被应用到现实当中,1981年的《冲锋飞车队》预见到了能源战争将会上演等等。

1.《变种异煞》(Gattaca)

上映时间:1997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该片描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经基因搭配孕育而成的人才是精英,而经自然繁衍的则被视为“病人”,影片主角文森特就是这样的病人。他为了能够参加一项太空计划而假装扮成精英成员的基因身份,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然而一桩谋杀案让事情节外生枝。

预见性:基因识别技术

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如今,基因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说案件侦查、考古、亲子鉴定等等。

2.《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

上映时间:2002年

剧情从2054年展开

**概述

万人迷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曾是盛极一时的票房冠军。影片中,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技术,它可以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从而预防犯罪。可能很多看过该片的观众已经记不清剧情了,但是对于汤姆克鲁斯面对屏幕用双手快速处理和数据的画面相信还历历在目。

预见性:屏幕显示技术和无人驾驶车

当微软的Surface发布之后,相信那些对《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面对屏幕用双手快速和数据的情形还记忆犹新的观众一定会联想都微软首款支持触摸屏的平板Surface或者苹果的iPhone手机。更有甚者,在年初的CES展会上,某科技公司公布的3D显示技术也与**中的一些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关于影片中出现的无人驾驶车,事实上也已经在成为了现实。

 3.《冲锋飞车队》(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

上映时间:1981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在该片中,整个澳大利亚陷入危机:在那里活跃着一帮飞车恶徒,他们在与代表正义的力量交战中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们抢夺因供应紧张而价格昂贵的汽油时不择手段,在公路上为非作歹,十分凶残。最终,石油的短缺导致了全面的战争。

预见性:能源战争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地球上的石油正在消耗殆尽这一事实,但是不可争辩的是油价一直在高歌猛进。尽管当前的石油危机尚未完全显现出来,但是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大肆勘探石油,同时不遗余力地开发可代替的能源。早在2003年,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引发军事冲突,而且2006年英国国防部长在一次演讲中也发布了类似的观点。另外,一些专家也表示:能源战争已经开始了,苏丹的达尔富尔军事冲突的根源就是石油。

4.《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上映时间:1998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严格来说,《楚门的世界》是一种**嵌合体,它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戏剧,同时介于虚幻和现实之间。该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工业的牺牲品。

预见性:现实中的电视传媒业

《楚门的世界》上映1年后,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真人秀《Big Brother》开播了,而看过《楚门的世界》的观众肯定会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尽管早在1992年,和《楚门的世界》风格类似、MTV旗下的《The Real World》已经上映,但是我们并不能确认前者到底是准确预测到了这种剧情势必将会火起来还是纯属巧合。

5.《终点站月球》(destinationmoon)

上映时间:1950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虽说是1950年上映的科幻**,但是《终点站月球》确实一部非常经典的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幻**。该片是当时仅有的两部关于人类登月的科幻**之一,讲述的是4位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但是却发现没有足够燃油回到地球的故事。他们的飞船在浩瀚的宇宙空间缓缓的漂流着,并最终在火星着陆。在那里,宇航员发现了繁华的现代文明。影片的一些情节符合牛顿力学原理,高潮部分是当宇航员发现缺乏足够的燃料返回地球时,他们开始丢弃一些不必要的装备,而且他们中的1个人还必须留下来才能让其他成员逃生。

预见性:逼真的太空飞行

该片中描述的关于宇航员的太空行走以及太空漫游中宇航员出现的并发症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当飞船起飞时,宇航员的面部因为物理加速作用出现痛苦的表情也和实际情况一样,这很科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太空飞船准备发射时,地面工作人员是从30秒开始倒计时的,这也和目前发射太空飞行器的情况一样。

6.《过关斩将》(The Running Man)

上映时间:1987年

剧情从2019年展开

**概述

对美国社会能产生最大文化影响的**并不足以成为美国史上最佳**,而事实正好相反,那些对社会很有文化影响的**很多时候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该片却不是这样。影片中,21世纪的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快速衰退、且独裁专职的国家。由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饰演的本是一名警察被诬陷遭到逮捕(事实上他并没有像暴徒开枪)。后来他有了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去参加一个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台节目——“过关斩将”,并最终获胜。

预见性:现实中的节目

《过关斩将》上映2年后,“美国角斗士”(American Gladiators)真人格斗电视节目开始登上银屏。该节目将业余运动员配对来进行比赛,每个参加比赛的“角斗士”可以给自己起一个名字,比如说“一触即发”、“冰”或者“激光”等等,参加比赛的选手可以用网球拍来攻击对手。

7.《银翼杀手》(BladeRunner)

上映时间:1982年

剧情从2019年展开

**概述

故事讲述了2019年的洛杉机,天空变得越来越糟,即使是向来阳光高照的南加利福尼亚的气候也变得难以捉摸。但是糟糕的情况还远不止这些,那时的人类开始制造与真人无异的复制人,并为人类工作,而当这些复制人有了思想感情时就要将他们毁灭。此外,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在日本的新宿区,交通变得拥堵不堪。

预见性:城市的发展趋势

在影片《银翼杀手》里,世间万物都能感觉到自身都在不断的变旧、变老。没有人会去反感建筑物上巨大屏幕里的艺妓,因为如今这样的事情似乎已经持续了好多年。此外,如今的交通拥堵情况比影片中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实世界或许不会变的像影片里呈现的那么糟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实世界没有变的更清洁、更高效,而是在慢慢老去。

 8. 《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

上映时间:1973

剧情从2022年展开

**概述

人口过剩,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最没有恶意的恐吓和威胁。早在18世纪,英国着名讽刺文学大师就曾着书描述这种威胁。1973年,好莱坞出品了这部关于未来人口过剩的**——《超世纪谍杀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描述的是2022年的纽约,那时候,地球已经被过度工业化生产和过度人口污染破坏到一定程度。农村已经被污染的不能住人,人们只能挤在城市里。那时候的纽约城,新鲜食物非常稀少,几乎每天都在因为食物引发骚乱,老百姓只能吃到每周二政府免费发的Soylent Green饼干。但是这里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政府在用这种饼干——导演将未来世界演绎成一个人口过盛的人吃人社会。

预见性:全球气候变暖

尽管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关于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开始被逐渐提及,但是影片《超世纪谍杀案》却开门见山,直接提到了最关键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全球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更多的污染,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气候变暖的程度将会比现在更严重。尽管影片中描述的“2022年的纽约全年都是夏天”的情景有些夸张,但是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现在,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或许某一天真的就会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只有富人才能开得起车、吹的起空调,而中产阶层就只能苦苦煎熬。

 9.《霹雳五号》(Short Circuit)

上映时间:1986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可能也是1986年)

**概述

无论是昔日经典的、以机器人为题材的**《大都会》、《终结者》,还是现如今形形的成功的、或是不够成功的机器人**系列,它们均百变不离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那么为什么会偏偏选中这部1986年上映的《霹雳五号》呢?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很难将之奉为经典之作:没有精彩的打斗场面、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但是不能否认,《霹雳五号》有一点确实做的很对——它选择了当时虽尚属概念阶段但关注度却正在不断增加的武装机器人作为人物模型,而且事实证明,影片中的关于机器人很多虚构的东西“被”时间转变成了现实。

预见性:自主式军用地面机器人

现实中,就先进性而言,美国军方发展的无人地面战车(UGV,Unmanned ground vehicles)远不及《霹雳五号》影片中5个 SAINT(Strategic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Nuclear Transport)人工智能的核转运机器人出色,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却和影片中机器人的物理结构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的机器人用车轮行走,如今现实中美军UGV无人地面战车同样也是采用这种运行方式;另外,影片中机器人的大脑里植入了感应器,而当前美军规划中的MULE机器人同样在大脑中植入了类似的传感器。

不过,影片中的机器人有臂膀,而且还长了一对灵巧到可以拿着书预读、搂着女士跳舞的手。看来现实中,机器人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10.《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上映时间:1968年

剧情从2001年展开

**概述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波曼、富兰克和还有一台名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预见性:太空旅行

影片中宏伟场面令人记忆犹新,飞行员的飞行器并不是那么庞大和先进,而是印有泛美航空公司logo的一艘宇宙飞船,或许它只比目前的喷气式飞机飞的更高而已。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片中人物太空旅行的情景,当时的观众对于这一幕相信一定会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但是现在,太空旅行已经变成了现实,你不需要有强壮的身体,不需要做过多专业的训练,也能实现太空走一趟的梦想,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钱。

(来源:soso问问)

为什么每次聊到军事政治都没南美洲什么事?

网上聊到各种军事政治!像欧洲,美国,中东,亚洲,南亚,非洲,澳大利亚都会提到!但似乎南美洲都没什么存在感!即便是像非洲我们都能想到被列强角逐的地方!像南亚澳洲也能想到美国的小弟!

因为实在没啥好聊的!

一、南美洲国家地理上离我们中国太遥远了;

二、人员交流很有限,我们平时身边有留学的,有移民的,有旅游的各类亲朋好友,可极少听说他们的目的地是南美洲;

三、目前南美洲各国和我国关系平平,既没有像巴基斯坦这样关系特别好的准盟友,也没有日本这样明争暗斗的对手,什么爱恨情仇都没有。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和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自然我们对南美洲国家也没啥关注的了;

四、南美洲在国际上极少成为热点。现在打开电视看到的国际大事要么是叙利亚内战,要么是美国又发生枪击案,除了世界杯期间,南美洲国家的名字在电视里都极少听到;

五、南美洲国家自身都是些死气沉沉的国家,最近一阵子各国国内比较平静,没啥出彩的事情,他们这些国家在我看来也就这样了,个个都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不会有啥咸鱼翻身般大变化了;

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是小语种,国内学的人很少;

七、我国和南美洲国家互访比较少。

为什么石油是越用越多呢?

解释太累了。。我直接转发知乎大哥的给你自己看吧。。。

石油的消息零几年就放出来了,怎么没人信呢?石油是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多到按照19年的耗油量,够你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下面片段是17年新浪新闻的报道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场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刘万里

我比较懒,懒得自己写了。主要其他回答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了新浪的报道,直接复制了。其他更权威的网站也有相关的分析报道。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

2020年是一个特殊年份,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 作战70周年的纪念日期,对此观看了《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之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 观后感 ”,欢迎阅读与借鉴!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一

这一仗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才形成了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据统计,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式英雄有44名,用身体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式烈士有6名,舍身炸毁敌人火力点的董存瑞式烈士有9名,为救朝鲜妇女 儿童 而牺牲的罗盛教式烈士有6名。他们身上展现出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党和人民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铸就的中华民族魂。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出人类战争的奇迹,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十几万英雄儿女长眠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如此巨大的牺牲、如此重大的胜利,得益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对敌,汇聚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_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气概,彰显了“_思想化”的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精神。

没有这场立国之战,就没有新中国建立以来数十年的和平环境和强势崛起。中国***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华民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凝聚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并没有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志愿军的凯旋归国而结束,它像中国革命的其他精神一样深深地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不仅在对外战争中,而且在国内实践中影响、渗透、凝聚和创造出许多新的精神。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二

荧屏上的画面,网络上的资料,还有那铭刻的石碑——无不让我惊讶!这样一场战役,这样一场国与国之间帮助的战役,伤亡竟有36万余人!来自东方之都的中国血液,铺撒在如今飞速发展、朝鲜的国土上!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自豪着。有多久,看到关于中国的字眼,都会不自觉的微笑;有多久,体味祖国千疮百孔,会泪眼朦胧;有多久,看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伸出救援之手,会心生感触;有多久,每每见到那飘扬在世界还有那宇宙中的红旗而骄傲、自豪?这个数字没有界限,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履行着作为国人的义务、领略着作为国人的祖国山川美好!

这一刻,有多想赞美祖国——赞美您的博爱:在中国复苏还没有多久时,便站在了正义的角度,去帮助;这一刻,有多想缅怀先烈——正是因为那洒在异乡的红色血液,辉映着故国美好的前程!这一刻,有多想高声说上一句——朝鲜,勿忘·勿忘中国,那个60年前为你们领土而付出的国度!

帮助·勿忘中国,那个为朝鲜崛起而努力的中国

洒在朝鲜土地上的鲜血,留在祖国心中的名字。烈士们用握紧枪的双手,守护着另一方国土。尽管,那土地上没有我们端庄的方块字、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话,但我们仍然为它的兴旺而骄傲,为它的沉寂而不平!因为,60年风霜雪雨,中国与朝鲜从未忘记!

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送打糕的阿妈尼;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那水火两重天里,飘动的、声势的浩荡!那是朝鲜人民对中国的赤诚,那是对英雄的赞歌!

朝鲜,从未忘记。不论是今天的中朝友谊,还是昨日的鲜血遍地。朝鲜,用它的旗帜辉映着东方——中国,生死兄弟!一份用几十万生命构筑的友谊,一篇用朝鲜新纪元换来的历史足迹。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三

见到吴晓岚的时候,她穿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裙在门口迎接记者。86岁高龄的吴晓岚谦逊而优雅——鼻上架一副细边框眼镜,胸前别一枚小银花胸针,一头长发利落地盘在头顶。这位身材娇小、慈眉善目的老人家,竟是一位14岁就参军的沙场老兵,一位为救治伤员永远冲锋在前的白衣女战士。“很多人都问我,当年那么小就做了战地卫生员,怕不怕?”吴晓岚声音不高,话语却掷地有声,“我说我不怕!战士们在前方不顾性命地流血拼杀都不怕,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畏缩不前?”吴晓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回答。两次集体二等功、三次个人三等功、四次集体三等功……军装上缀满左襟的勋章,就是吴晓岚用青春谱写的最美白衣战歌。一夜手术帐篷外堆起截肢

1950年10月,年仅16岁的吴晓岚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13兵站医院担任护士,开始了抗美援朝的艰苦作战。

“最受不了的就是敌机的轰炸,叫你根本抬不起头。”当时,吴晓岚所在的医院就驻扎在紧挨前线的山坡上。“飞机贴着山坡飞过来,掀起的风都能把帽子刮掉,你甚至能看清飞行员的样子。我们只能在天黑后才能转移伤员,白天汽车根本没法开,一露头就容易挨炸。”

大部分的危重伤员都是被炸伤的。前线医疗条件有限,救治任务以保住性命为先。经常是一夜手术做完,帐篷外就堆积了大量被截下的断臂残肢。

“那会儿说是医院,其实都并没有医院的实体形式了。”山坡上也没有房子,全炸没了,吴晓岚他们只能在树底下、草窠里扒拉,找出相对平整的地方安置伤员,再拽一拽边上的草,把伤员们隐蔽起来。

伤员中,一个17岁的上海籍小战士令吴晓岚印象深刻。“他四肢都被炸伤了,全部要截肢,否则命留不住。”小战士的遭遇让在战地见过许多生死的吴晓岚也忍不住流泪。“但他特别坚强,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他哪怕没有了手脚,也还有清晰的头脑,好了之后肯定还能找到用武之处。”

常常跪在冰面上搓洗绷带

当时,医院的绷带用完了,后续的物资又运不上来,吴晓岚就带着班里的小护士到冰河上洗绷带。“冰层特别厚,我们只能在上面凿出一个洞,然后跪在冰面上洗。”跪在寒气逼人的冰面上搓洗绷带,加重了她关节炎的病情,回国后差点没保住双腿。

为了避免白天做饭冒烟被敌机发现,吴晓岚他们当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天不亮时一顿,晚上天黑之后一顿。但伤员多,医护人员少,很多时候吴晓岚连这两顿也顾不上吃。有段时间,医院甚至断了粮,物资运不上来,吴晓岚他们只能去玉米地里捡点掉落的玉米粒回来做着吃。

“我印象最深的是1951年 春节 前后,国内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我那会儿真是盼得不得了,结果粮食车在半道上被炸了。后来食堂还是给大家做了简易版的甩袖汤,也是没等吃上呢,锅就给炸漏了。”

敌机扫射下往返防空洞取药

因为敌机持续轰炸我方的运输线,药品送不上来,卫生员们甚至在为伤员换药时,只能用“汽油棉球”进行消毒。

“伤员漫山遍岭,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随身携带一瓶汽油棉球和两把镊子,好随时为伤员换药处置。”经常是一次巡视下来,就要好几个小时。有的伤员前一次巡视时还好好的,下一次巡视时就出现了典型的破伤风症状。

“他们只能从牙缝里挤出模糊不清的声音,但我能听出来,他们在跟我说,‘吴班长,救救我’。”战士强烈的求生意志让吴晓岚心疼不已,她每次都坚定地回答,“你放心,我马上去取药。”

伤员所在处距离放药品、器材的防空洞仅两百多米,可白天取药却是一段“漫长”历程,需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敌机在空中不停轰炸扫射,吴晓岚只能抓住间隙,一有机会就马上冲刺。有时好不容易取到药品,又在往回跑的路上遭遇敌机俯冲,一个跟头栽下去,药品就全废了,只能返回再取。

每一天,吴晓岚都在这样的艰险中不断往复着。她的身材几乎是班里最娇小的,却像是蕴藏着总也用不完的无穷力量。“我们就是伤员的保护神啊,你必须逼自己坚强。”

人物简介

吴晓岚,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县黑石镇。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护士、护士班长,荣获集体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四次,获得华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谐社会建设荣誉勋章等奖章。1982年因病提前离休,离休前系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医师。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四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罗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少年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那位少年抢救上岸。他却因力气耗尽,无力浮出水面,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证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五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 大雪 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__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 范文 参考网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我们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是啊,谁喜欢战争?其实在朝鲜战争中,谁也没有获胜,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无数人留下伤疤,谁都不想要战争,但战争却一定要发生。

长大以后,我一要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才能有美好的人间。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武器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虽然战争的利益像一座金山,但不要忘记,金山是无数人的生命堆积成的,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生命越多,金山才会越高。我们更不要忘记五星红旗就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不要让它,让中国在染上鲜血。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这是七十亿地球人共同的心愿!

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2020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5篇

★ 2020年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有感范文

★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5篇

★ 《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

★ 《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作文5篇

★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作文最新5篇

★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5篇

★ 2020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5篇

★ 《英雄儿女》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观后感作文5篇

★ 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作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