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过年了还有出海的吗

2.船的中国船舶历史

3.船舶的历史

4.船舶起源于哪里啊

5.船的历史

快过年了还有出海的吗

琅琊油价调整了吗_琅琊油价调整了吗今天

21日,在积米崖中心渔港,渔民正在收拾行李,离船回家。

 21日,在积米崖中心渔港,一名渔民正在暂时帮“船老大”看船,大多船只早已停止出海。

虽然离春节还有10天,但由于天冷出海捕捞量小,渔船早已停止出海。21日,在黄岛区积米崖中心渔港,“船老大”老刘结束了年前最后一次出海。人工费和油价上涨,海里的鱼也越来越少,忙活了一年,老刘和多数“船老大”一样,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刚刚收工,又开始为年后的招工犯愁了。

文/片 本报记者 潘旭业

现场 捕完最后一船,惨淡收工

21日的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非常冷清。数百艘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原本热闹的码头市场空无一人。上午,50岁的“船老大”老刘正在和两个船员从船上往下搬被子等生活用品,准备回家。

虽然距离春节还有10天的时间,由于天冷捕捞量小,最近天气状况不佳,很多“船老大”在十多天前就给工人们放了假,停止了出海。

看着周边渔船一艘艘先后停船,老刘一直在“纠结”中坚持着,直到20日再次返回码头,可怜的收获让他下定决心年前不再出海。

老刘有一条40马力的渔船,雇了两个船员,每次出海都要两天两夜。出海一次,油费需要2000多元,每个工人的日工资接近300元。“感觉今年海里的鱼本来就少,天冷了就更难捕了。那些大马力的渔船每次出海都不够本,早早就停了。我想着趁别的船不出海时再捕点,快过年了,海鲜价也能高一些,所以一直没停。”老刘说。

18日出海后,老刘在海上飘了两天两夜,20日凌晨返回了码头,上午将捕上来的海鲜卖完,只卖了2000多元。“这两天又白忙活了,还不够油费和工人的工资。最近这个月几乎每次出海都这样。出海吧,赚不到钱,不出海吧,闲着也是闲着。”老刘终于下定决心,收船!春节前不再出海。

盘点 鱼少成本高,一年没赚到钱

对于老刘来说,全年的收成和最后一次出海差不多,白忙活了一年,没赚到什么钱。“刚开始捞的海鲜多一些,好的时候每次能卖5000多元,但从去年12月开始,天气转冷,就捕不到多少东西了,经常卖个两千多元。去掉油费、人工费和渔网等材料费,根本剩不下什么钱。”老刘说。

48岁的黄岛区琅琊镇台西头村“船老大”肖长明有一艘180马力的渔船,10天前,他就给自己的7个工人放了假,停止出海。

“现在一个技术比较好的工人一个月就得接近一万元,就算是新手一个月也得5000元以上,人工费太贵了,油也越来越贵。”肖长明说,“我的船马力比较大,出海比较远,今年算下来还略有结余,但不是很多。也就是赚个人工费吧,比上班稍微强点,但这活太累了。”

除了人工费和油价上涨,鱼太少了,是“船老大”们共同的感受。

48岁的肖永臣是黄岛区琅琊镇斋堂岛的渔民,在海上干了30多年。“十多年前,我们用‘放流网’捕鱼,傍晚下网,早上起网就能捕到很多鱼。现在渔船一般都用‘拖底网’,就是把网挂到船上,渔船拉着网从海底走,即便这样,捕到的鱼也是越来越少了。”肖永臣说。

由于出海捕鱼赚钱越来越少,很多渔民开始转行养殖。暂时没有能力转行,又没有别的特长的“船老大”,只好等待着来年出海。

心愿 活儿苦工钱高,盼有船员来

年前停止出海的“船老大”们,还来不及为忙活了一年没赚到钱纠结,已经开始为年后出海找船员而烦恼。虽然船员的人工费已经涨到一个月近万元,仍然非常紧缺。

“从年后到禁渔期前这段时间,雇人的花费是论月算的,一个月5000元至9000元之间。目前我已经预定下4个伙计,还有4个没着落。”肖长明说。

据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雇个人出海一年1.5万元左右,一年出海八九个月左右。到了现在,雇一个人的花费一年约在4万至6万元间,出海时间只有六七个月。

然而,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以后可能花钱雇人都雇不着了,因为船多人少的情况已经开始显现。肖长明说:“现在二十多岁的人都不愿意干,受不了这份苦。在出海的这些人中,45岁就算年轻的了。”

船的中国船舶历史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艺文类聚》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可以想见,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那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还有,献舟一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春秋战国时,大国争霸,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称: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松柏以为桴”,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那楼船之巨,也已不难想象。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从古合浦郡始发,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湾,澶洲,就是日本岛屿。

木船开始依赖人工划桨,既而有风帆及橹,橹是由长桨演变而来的,是另一种用人力推进船只的工具,也是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这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

东晋后期,法显和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历时14年,数次濒死,终于在70岁高龄时,只身远航归国,他的船上所载,就是后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量佛经。随后,这位老人便与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出了这些佛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征发民工无数,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及各种花船数万艘。最大一艘龙舟共有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随后,这位跟他的龙舟一样花的帝王数次乘船巡幸江都,酒池肉林地日夜寻欢作乐,终于就把江山丢了。

唐朝时,造船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黄底龙骨,大腊与防摇装置、漆涂防腐技术、金属锚等先进技术。此时的战船名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海鹃和游艇,最大的战船“和州载”,费时三年,“载甲三千人,稻米倍之”。自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唐代与各国的海上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性大都市,海外各国的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典章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发达国度,唐人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多次到到达南洋、西亚、东非等地。唐朝仍然有和尚到日本,著名的鉴真自743年-754年经12个年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终于以非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到达日本的土地。

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成为打造海船的中心,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了运用滑道下水的方法。许多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

元时,中国积累了几百年的盛名频频吸引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马可·波罗一呆就是17年,并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重用。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这大概就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满载着瓷器和丝绸的童话飘向世界的开始。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前景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不到50%,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发达国家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不到50%,按照《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船舶配套占船价费用来看,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一般情况下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0-4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每年船舶总产值巨大,以2009年为例,国内规模以上船舶生产总产值已达5484亿元,按照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5%计算,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应该在1919.4亿元左右,而实际上,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仅为620亿元,可见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第一艘动力兵船

中国第一艘动力兵船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恬吉”号,后改名为“惠吉”号.“恬吉”号兵船长为56.39米,船宽8.28米,吃水2.44米,排水量600吨.以蒸汽机为动力装制,以明轮推进器推进,蒸汽机功率为392匹马力,时速36公里/小时.

船舶的历史

古代埃及文物上绘有船只图样,埃及船只主要在尼罗河上航行。古希腊时代、多使用帆船、多桨船。16世纪甲板船登场,大航海时代到来。多桨船直到18世纪末一直在地中海域使用,北欧甚至持续到19世纪初。 中国使用船只的历史也很悠久,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明代中国的造船业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航海宝船, 长44丈4尺,宽18丈,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分四层,船上9桅可挂12个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一起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以上。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艺文类聚》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可以想见,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那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还有,献舟一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春秋战国时,大国争霸,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称: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松柏以为桴”,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那楼船之巨,也已不难想象。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从古合浦郡始发,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湾,澶洲,就是日本岛屿。

木船开始依赖人工划桨,既而有风帆及橹,橹是由长桨演变而来的,是另一种用人力推进船只的工具,也是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这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

东晋后期,法显和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历时14年,数次濒死,终于在70岁高龄时,只身远航归国,他的船上所载,就是后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量佛经。随后,这位老人便与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出了这些佛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征发民工无数,在江南采伐大量木料,大造龙舟及各种花船数万艘。最大一艘龙舟共有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随后,这位跟他的龙舟一样花的帝王数次乘船巡幸江都,酒池肉林地日夜寻欢作乐,终于就把江山丢了。

唐朝时,造船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黄底龙骨,大腊与防摇装置、漆涂防腐技术、金属锚等先进技术。此时的战船名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海鹃和游艇,最大的战船“和州载”,费时三年,“载甲三千人,稻米倍之”。自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唐代与各国的海上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性大都市,海外各国的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典章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发达国度,唐人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多次到达南洋、西亚、东非等地。唐朝仍然有和尚到日本,著名的鉴真自743年-754年经12个年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终于以非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到达日本的土地。

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成为打造海船的中心,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了运用滑道下水的方法。许多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

元时,中国积累了几百年的盛名频频吸引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马可·波罗一呆就是17年,并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重用。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这大概就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满载着瓷器和丝绸的童话飘向世界的开始。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海监船,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中国造船在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迅速提高,2008、2009年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与2007年的同期相比,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提高了6.5%和2.5%;中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连续6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三大造船指标已经全面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2009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34.8%、61.6%和38.5%;比2008年底分别提高了5.3%、23.9%和3%;从年新接船舶订单来说,2009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从年底手持订单的份额来说,2009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从年底造船完工量来说,中国2009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三大造船指标中的两项都超过了日本,至此,中国已堪称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均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不到50%,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不到50%,按照《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船舶配套占船价费用来看,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一般情况下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0-4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每年船舶总产值巨大,以2009年为例,国内船舶生产总产值已达5484亿元,按照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5%计算,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应该在1919.4亿元左右,而实际上,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仅为620亿元,可见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

船舶起源于哪里啊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中国船舶历史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艺文类聚》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可以想见,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那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还有,献舟一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春秋战国时,大国争霸,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称: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松柏以为桴”,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那楼船之巨,也已不难想象。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从古合浦郡始发,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湾,澶洲,就是日本岛屿。 木船开始依赖人工划桨,既而有风帆及橹,橹是由长桨演变而来的,是另一种用人力推进船只的工具,也是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这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 东晋后期,法显和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历时14年,数次濒死,终于在70岁高龄时,只身远航归国,他的船上所载,就是后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量佛经。随后,这位老人便与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出了这些佛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征发民工无数,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及各种花船数万艘。最大一艘龙舟共有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随后,这位跟他的龙舟一样花的帝王数次乘船巡幸江都,酒池肉林地日夜寻欢作乐,终于就把江山丢了。 唐朝时,造船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黄底龙骨,大腊与防摇装置、漆涂防腐技术、金属锚等先进技术。此时的战船名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海鹃和游艇,最大的战船“和州载”,费时三年,“载甲三千人,稻米倍之”。自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唐代与各国的海上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性大都市,海外各国的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典章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发达国度,唐人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多次到到达南洋、西亚、东非等地。唐朝仍然有和尚到日本,著名的鉴真自743年-754年经12个年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终于以非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到达日本的土地。 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成为打造海船的中心,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了运用滑道下水的方法。许多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 元时,中国积累了几百年的盛名频频吸引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马可?6?1波罗一呆就是17年,并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重用。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6?1波罗从泉州起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这大概就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满载着瓷器和丝绸的童话飘向世界的开始。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前景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不到50%,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发达国家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不到50%,按照《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船舶配套占船价费用来看,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一般情况下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0-4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每年船舶总产值巨大,以2009年为例,国内规模以上船舶生产总产值已达5484亿元,按照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5%计算,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应该在1919.4亿元左右,而实际上,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仅为620亿元,可见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

船的历史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艺文类聚》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可以想见,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那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还有,献舟一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春秋战国时,大国争霸,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称: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松柏以为桴”,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那楼船之巨,也已不难想象。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从古合浦郡始发,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湾,澶洲,就是日本岛屿。

木船开始依赖人工划桨,既而有风帆及橹,橹是由长桨演变而来的,是另一种用人力推进船只的工具,也是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这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

东晋后期,法显和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历时14年,数次濒死,终于在70岁高龄时,只身远航归国,他的船上所载,就是后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量佛经。随后,这位老人便与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出了这些佛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征发民工无数,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及各种花船数万艘。最大一艘龙舟共有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随后,这位跟他的龙舟一样花的帝王数次乘船巡幸江都,酒池肉林地日夜寻欢作乐,终于就把江山丢了。

唐朝时,造船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黄底龙骨,大腊与防摇装置、漆涂防腐技术、金属锚等先进技术。此时的战船名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海鹃和游艇,最大的战船“和州载”,费时三年,“载甲三千人,稻米倍之”。自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唐代与各国的海上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性大都市,海外各国的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典章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发达国度,唐人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多次到到达南洋、西亚、东非等地。唐朝仍然有和尚到日本,著名的鉴真自743年-754年经12个年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终于以非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到达日本的土地。

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成为打造海船的中心,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了运用滑道下水的方法。许多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

元时,中国积累了几百年的盛名频频吸引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马可·波罗一呆就是17年,并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重用。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这大概就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满载着瓷器和丝绸的童话飘向世界的开始。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前景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不到50%,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发达国家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不到50%,按照《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船舶配套占船价费用来看,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一般情况下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0-4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每年船舶总产值巨大,以2009年为例,国内规模以上船舶生产总产值已达5484亿元,按照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5%计算,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应该在1919.4亿元左右,而实际上,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产值仅为620亿元,可见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第一艘动力兵船

中国第一艘动力兵船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恬吉”号,后改名为“惠吉”号.“恬吉”号兵船长为56.39米,船宽8.28米,吃水2.44米,排水量600吨.以蒸汽机为动力装制,以明轮推进器推进,蒸汽机功率为392匹马力,时速36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