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6到1996美国为什么汽车消费增加,汽油消费降低

2.世界石油期货简介

3.油价调价窗口日期表

4.有谁知道70年代美国石油危机的具体情况么?最好是有当时情况的~~

5.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6.中国50年代石油状况

7.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8.高昂的石油和汽油价格导致的经济困境是什么?

1966到1996美国为什么汽车消费增加,汽油消费降低

70年代中国汽油价格走势分析_70年代中国汽油价格走势

一般的观点认为,高油价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失业率的增加。但从实际情况考察,最近油价的增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合组织多数国家以及亚洲多国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目前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不同?高油价致使经济增长明显降低是必然的,还是有条件的?

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副教授艾尔哈吉在近期的《油气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它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油价及其影响,使我们对高油价的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高油价引起经济增长率降低的观点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这些特定条件是高利率、消费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和汇率相对固定。

世界石油期货简介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期货的产生。石油期货诞生以后,其交易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之势,目前已经超过金属期货,是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油期货合约之中,原油期货是交易量最大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原油期货合约共有3种:纽约商业商品(CO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ICE)的BRENT(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以及新加坡国际金融(SIMEX)的DUBAI(迪拜原油)期货合约。

其他成品油期货品种还有馏分油、无铅汽油、瓦斯油、取暖油、燃料油、轻柴油等。

国际原油实货交易主要取基准价+/-贴水的计价方式,WTI、BRENT、DUBAI等期货交易价格经常被用作基准价。举CME的WTI期货合约为例,其规格为每手1000桶,报价单位为美元/桶,价格波动最小单位为1美分。目前西半球出产的原油主要挂靠WTI计价,包括美国的ANS(阿拉斯加北坡原油)、墨西哥的MAYA(玛雅原油)、厄瓜多尔的ORIENTE(奥瑞特原油)、委内瑞拉的SANTABARBARA(圣芭芭拉原油)和阿根廷的ESCALANTE(埃斯克兰特原油)。挂靠BRENT的主要是西欧、地中海和西非地区出产的原油,比如俄罗斯的URALS(乌拉尔原油)、利比亚的SARIR(萨里尔原油)和尼日利亚的BONNYLT(博尼轻质原油)。挂靠DUBAI的主要是中东地区出产的原油。而远东地区出产的原油交易主要挂靠MINAS、CINTA、DURI等地区性的基准油种。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的数据,截至2007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剩余可储量为1824.24亿吨,同比增长1.1%,储比为50.4年。沙特阿拉伯拥有的探明可储量雄踞全球之首,达到365.41亿吨,约占全球的20%,储比为84年。2007全球原油产量为36.18亿吨,前5位的产油大国依次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伊朗和中国。

截至2002年1月1日,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为1413.09亿吨,沙特阿拉伯为世界石油储量之首。2001全球原油产量为31.8亿吨,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中国和挪威。其中俄罗斯和中国产量分别增长了9%和1.8%,俄罗斯从去年的第二位,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大国,而中国也从上年的第五位升至第四位。石油是“工业生产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世界产油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于1960年9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OPEC),现有13个成员国: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逢、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欧佩克石油蕴藏量最新达到1,1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近80%。

中国石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原油7000多万吨,花费近200亿美元,前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多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目前我国石油供求和价格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对恢复石油期货交易的呼声很高。其实我国在石油期货领域已经有过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后来,原华南商品期货、原北京石油、原北京商品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量最大,运作相对规范,占全国石油期货市场份额的70%左右。其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主要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SIMEX),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过去在石油期货领域的成功实践,为今后开展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油价调价窗口日期表

2022汽油调价时间如下所示:1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29日24时;2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

9月油价调整时间:6日24时、21日24时;10月油价调整时间:10日24时、24日24时;11月油价调整时间:7日24时、21日24时;12月油价调整时间:5日24时、119日24时。

油价上涨:

石油价格猛涨应该说只是一种市场恐慌,但是结构性供应危机谈不上。虽然利比亚的局势一直扑朔迷离。但是从世界的整个石油供应结构来说,利比亚占的份额并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价格本身就处在一个通胀的轨道中。里面更大的原因还是投机在作怪。

2009年时,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在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51%下降到今天的40%。

有谁知道70年代美国石油危机的具体情况么?最好是有当时情况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断受到石油供给的冲击。那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世界石油危机时期。

石油成阿拉伯世界的武器

13年10月,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出。这次禁运造成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原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这场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为何产生?这可以追溯到阿拉伯与以色列由来已久的冲突上。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人眼看着自己的家园变成了犹太人的乐土,这激怒了他们。他们拒绝承认以色列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认为惟有武力夺回自己的土地才是公正的。

出于把苏伊士运河国际化的目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自然地站在了以色列人的一边。于是有了英法支持的以军在最初的战争中占尽先机。而失利的阿拉伯人立马结成同盟,对以色列发动了为期6天的战争。13年的赎罪日,在这个犹太人最神圣的期中,以色列经历了阿拉伯军队在苏联支持下的沉重报复。

这次战争以后,阿拉伯产油国家发现使用石油禁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战术,并且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在经济上产生作用。阿拉伯国家开始意识到他们自身的强大力量,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石油去控制原本在世界各地发号施令的西方社会。他们意识到,禁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付西方社会的手段。即使恢复了石油输出,他们依然能够保证以一个较高的价格控制油市并能获得高额利润。恐慌的投资者和石油公司会因为不断增长的油价而陷入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在内的经济旋涡,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财主们的聚会结束了"

仿佛一夜之间,美国如梦初醒地发现它已不再能承担原有的原油消耗。“财主们的聚会结束了。”这让所有的美国人无法接受。

石油危机带来的恶果纷至沓来。

这些直接结果是相当戏剧性的。汽油价格只不过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狂涨了4倍。人们眼看着原油价格从仅仅25美分/加仑的增幅越过1美元后仍然不停往上涨。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的记录,当时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加油站,竟然有20%在危机期间整整一周没有燃料可以供应。在更多的地方,司机们被迫等待2到3个小时,只是为了获得加油的机会。当时,美国的原油总消耗量猛然下降了20个百分点。

美国的绝望并没有让他们选择放弃,他们试图去修改议案以改进这个糟糕的局面。国会发布了对在公路上行驶车辆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限制。当然这是一个好消息。不仅因为原油消耗可以减少,而且也让一夜间减少。由此看来,今天的燃料经济指标与来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为了节约能源而做出的努力息息相关。许多国家在当时也通过修改夏令时间以求降低电的使用量。所有这一切都象征了美国人所怀着的保护能源的微弱希望。

税额减免在当时也成为了可能。总统尼克松成立了能源部,并使其成为内阁办公室,其职责主要是发展国家能源事业。汽油公司和加油站也竭尽全力保护原油量。除了尼克松发起了一次自愿减少汽油消耗的行动外,各大加油站也宣布每个星期日自愿关闭,并且声称:他们拒绝出售给不是“常规顾客”的用户。不过,加油站仍然不只一次把超过10加仑的汽油出售给同一个用户。他们希望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公众,使大家更节省燃料。当然,普通大众也没有只是成为旁观者,很多美国家庭把家中的空调转向25度———油价的提高的确让人们养成了节省燃料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很多公司、企业开始尝试着改变它们的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寻求新的能源以替代对原油的依赖。

经济快速增长时代谢幕

阿拉伯国家开始再次把石油装运到西方国家,但是这次是以更加膨胀的价格。整个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成为了这次禁运最显著的长期效应。通货膨胀保持率超过了10%,失业记录也出现了历史最高。人们无奈地发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谢幕了。

由于石油禁运,小汽车的生产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在底特律,狂涨的汽油让人们无法承受。为了保护用油量并且推动经济发展,人们不再制造那些使用动机大功率的小汽车。底特律被迫去提升全部小汽车使用燃料的效率。日本制造的小汽车因为具有美国小汽车达不到的效率标准而越来越畅销,销售额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美国汽车工业被迫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虽然这场噩梦持续的时间自13年开始,前后不过一年,但是欧佩克国家已经成功地使西方市场的石油价格增加了4倍。这种石油禁运在国际关系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带领着中东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无疑是中东国家的一项政治和经济重要成就。

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次发现了它们的自然能在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被当作武器使用。提高的油价不仅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次威胁,更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严正警告。

这个时期,很多必要的商品价格经历了首次迅速而戏剧性的上升。从此,西方世界的脆弱被毫无掩饰地扒开了。

"请允许我发动汽车"

几年后,刚刚从重创中苏醒的美国,在19年伊朗总统霍梅尼上台的时候,又一次卷入了石油危机。伊朗人没有让美国人睡得安稳,霍梅尼很快就宣布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在全球经济界重新刮起飓风。

二度受创的西方人如同惊弓之鸟,开始为第二天醒来是否能够有油发动汽车而失眠。“请允许我发动我的汽车”,这是当时美国报纸的一个头条标题,更是美国人当时最奢侈的心愿。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也随之下降,由原来的92号油7.2元多降至5.3元多,降价达近两天多,是历史

上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对于广大车主来说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可以趁机多囤些汽油,估计油价会在后续涨起来

中国50年代石油状况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17.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0.2%。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95.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72.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13992.6万吨,同比增长1.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50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8%。原油加工量24289.1万吨,同比增长7.0%。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4475.9万吨,同比增长8.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17.4%;生产柴油9175.1万吨,同比增长6.1%。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4310.5万吨,同比增长13.8%,其中氮肥3144.7万吨,同比增长12.2%。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127.4万吨,同比增长20.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10.7%和33.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37.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8.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危机(Oil Crisis)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3年、19年和1990年。

第一次危机(13年):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从1859年到1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0年的时候,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到了4.8亿吨/年。在这一石油产量高峰(Hubbert Peak)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量,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1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促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美国石油矿藏丰富,但许多近海油田长期以来一直被禁止开。相关禁令有两个,一是美国颁布的行政禁令,另一则是国会的法律禁令。只有两个禁令都被取消,石油公司方可在这些油田开石油。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3年增长了40%。

但更深的逻辑或许是,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本次石油危机将载着美国的意图“潜行”。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高昂的石油和汽油价格导致的经济困境是什么?

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的陡涨加大了通货膨胀,而且开始令决策者感到焦虑。商品量太少,人们持币观望,这样就导致石油美元的再循环难以进行。通货膨胀不仅在影响着关键货币指征,而且也在影响着全世界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许多国家消费者的非理智行为不断增加。

在OECD成员的驾车人中,对通货膨胀的各种警觉也在增加,那里的消费者也正在承受着油价上涨的猛烈冲击。石油产品随处可见,但人们的腰包却瘪了,无力延续以往的消费习惯。在美国,运动型大功率轿车的销售已近停滞,小轿车的制造商正将自己的产品转向小型化和高效节能型。在美国,人们对汽油的需求与油价增长密不可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生活方式突然改变的痛苦。与其排队等候加油还不如买一辆小型且节油高效的小汽车,专业驾驶员、渔工和其他以运输燃料为生的人们正在敦促通过减少对石油产品的沉重捐税来缓解高油价所造成的冲击。在欧洲,高额的石油产品税压制了人们的需求,并迫使人们努力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在过去的十年里,与收入相比,油价依然是适中的,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争相提高自己的税率,进而导致能源的消费更加昂贵。原油的价格一般不足最终使用油价的一半。环境税、消费税、(货物)供给税、增值税构成了其他部分。虽然油价的上涨最初是由税收的缓冲措施得到了缓解,但高额税和原材料的高成本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当前加油站零售油价的暴涨。欧洲的经济增长已趋停滞,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失业率增长,在普通的欧洲人心中,已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夏季到来之前,石油危机和信贷危机的冲击并没有给消费者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旅游观光业却可能遭受重创,一些行业对它们所能承受的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了极限。

汽油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的政策资料来源:Roger Bezdek博士,华盛顿(《世界石油》,2008年8月)。。无论产自世界何地,汽油的成本都大致相同,而零售的成本则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的为油品进行补贴,而另一些国家的则会为石油产品征收重税。在许多产油国中,汽油的价格十分低廉(在委内瑞拉,每加仑汽油仅为12美分,沙特阿拉伯为45美分/加仑)。因此,许多在从公开市场出售的汽油获利之前就会将这些钱预支,使它们的国民感到幸福并推动国家的独立事业。许多分析家认为,补贴正在促使这些国家的需求变得毫无拘束,进而抬高了全球的油价。在美国,联邦对石油征收的税为每加仑18美分,与国际标准相比是非常低的。近年来,这些相对较低的石油税使得美国人难以面对油价从1美元/加仑到3美元/加仑的暴涨。

航空燃油成本造成的空中困境(以美国为例)。2007年,对于那些在美国飞来飞去的人们来说,油价飞涨可不是个好消息,这已成为航空工业的一场灾难。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善于评价某些事情真正的糟糕程度以及形势如何快速而急剧变糟,或者去判识关于航空经济学的谎言以及包括有航空工业重大重建工作和联邦可能会重新修订法律等消息。航空燃油价格的增长远快于油价的增长,前者在近5年中翻了3倍。2002年,美国的航空工业为航空燃油支付了130亿美元;2008年,美国航空业为航空燃油所支付的费用将达610亿美元。从历史上看,航空燃油的成本占到了总运营费中的15%~18%,远远比不上人员费用——它占到了总运营费的25%~30%。2006年,航空燃油费首次超过了人员的费用。2007年,航空燃油费达到了航线总运营成本的34%,是历史平均值的两倍之多。2008年,燃油成本达到了航线运营总成本中的40%~50%,而一些航线上的燃油成本将达总运营成本中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的航空工业在大量损失金钱,为降低成本,减少资本支出,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却依然无法扭转下滑的颓势。在极少数情况下,即使有些航空公司拥有一种商业运行模式,也不会太多,利用这类模式,可以允许它们在任何现行的和预测的油价上获利。

它能恶劣到什么程度?考虑一下当今航空业的困境吧:在美国境内,有400多个机场都被迫减少了飞行架次,有30多个城市的飞机全被取消,200多架飞机在地上“趴窝”,10条航线上已经取消了头等舱的服务,包括所有主要的运输工具。在这种负面影响下,“潜在而严重的经济损失”会导致燃油价格连攀新高。

“航空工业正在进行着近乎疯狂的涨价,费用增加了,但服务和能力却减少了。2008年,全球的航空业可能会损失52亿美元。”

航空运输协会预计,2008年(夏季)进行空中旅行的人数将比2007年减少270万人。由于疯狂飙升的燃油价格(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价),预计美国航空业将损失130亿美元。2008年1月和3月,美国有8条航线停飞,一些航线上的机票价比2007年的同期上涨了3~4倍。托运行李的费用现在都比所预期的更为标准规范。一些航线上已经对软饮料、椒盐饼和水进行收费;一些航线目前已对内部坐席间的纵直通道座位、靠窗的座位和紧急出口的通道处座位等加收费用;许多航线通过从机舱内撤除杂志、枕头、毛毯等物品,使用较轻的饮料推车、盆子和用具等来减轻重量;还有一些航线甚至减少飞机所携带的冲洗厕所的用水。

一些航空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正在考虑对每位飞机乘客按体重收费。而实际上,早在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航空公司用了这种方法。

经济发展与“高标准的生活”生活标准取决于能够为人们提供的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服务以及在一个区域内为用户派送的方式和服务条件。这种标准的计量一般包括收入的不均等、贫困率(即通货膨胀的调节)和人均收入。其他一些评价条件有健康保障的程度与质量、教育标准和社会权利等。评估的实例包括某些特定的物资(如每千人中的电冰箱拥有量)、健康状况(如生活要求),以及人们在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安全保障。一个“标准”的理念可能会与生活质量有关,这不仅涵盖了物质生活标准,而且也包含了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无形的内容,如闲暇、安全、艺术、社会生活、精神健康、环境质量等。测量良好生活标准更为复杂的意义必须能够用于评价,而这些标准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因此也是有争议的。即使在具有相似的物质生活标准的两个国家或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可能对于某个人或团体的吸引力并不尽然。然而,即使用平均数据进行生活物质标准比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之相反的是用比例帕累托指数(Pareto index)的分析(即对收入多少和财富分布的分析)。生活标准因此可能就是以收入为主要目标评价的,如一些拥有极其富有的上层阶级的小国,一些拥有极其贫困阶层的大国,收入对于它们就可能具有更强的意义,即使那些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低。这反映着对贫穷评估的问题,这也具有比较的性质。这也展示了收入的分布能够掩盖实际的生活标准。在评估生活标准之前,会考虑到多种因素。一些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口数量、基本建设的发展、稳定性(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许多其他指标。之间的对比。世界人口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地球上生活着的人类的总数。2008年,世界人口已达67亿。在当前的人口规划中,全球人口数量将继续以20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速度增加。虽然自从人口增长的峰值出现以来,这种增长的速度已经减半。这一增长峰值出现在1963年,为每年2.2%。若按目前的增长轨迹发展,到2042年,全球人口将会达到90亿,见下表。

2042年全球部分国家人口

石油供应与石油需求分布之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消费量,它是举世瞩目的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07年,美国的耗油量就达到了2550万桶/日,占到了全球日原油消耗量的29%。美国的原油消费量是它最近的竞争对手日本的近3倍,后者的日耗油量仅为910万桶。印度的消费量为每人每年1.1桶。北美洲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平均每人每年所消费的石油量高达16桶。

这种差异反映着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高标准的生活质量与石油消耗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北美洲、欧洲和海湾合作委员会消耗了全球绝大部分石油。拉丁美洲、非洲和原苏联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总和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23%。

全球人均石油生产量的峰值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数量可能将是1980年的一倍之多。一些分析家认为,未来人们将比现在需要更多的石油。据预测,2030年的石油生产将会下降至1980年的水平,而届时全球的石油需求量将会大大超过石油的生产量。人均石油产量也从1980年的每年5.26桶(0.836立方米/年)下降到1993年的4.44桶/年(0.706立方米/年)。2006年,虽然全球人口量继续增长,但石油产量却从8463.1万桶/日减少至8459.7万桶/日(1345.53万立方米减少至1344.98万立方米),这是由人均石油产量下降至4.73桶/年(0.752立方米/年)引起的。目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加对石油需求量影响的一个因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的下降。1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2.1%;2007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167%。然而,石油产量却依然赶不上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全球人口从60.07亿增加到60.70亿,而此间的石油产量增长16.9%,即从7490万桶增加到8760万桶(1191万立方米增至1589万立方米)。

全球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