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2.哪位能解释下欧元区形成的经济原因

3.全球亏损之王:一年亏掉1248亿,相当于2个华为,10个京东,你咋看?

4.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5.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为什么会爆发啊

6.地球的石油资源还能用多久?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墨西哥石油储量_墨西哥国际石油价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急需~~老师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采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采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政权更迭,根据国际法,开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政权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哪位能解释下欧元区形成的经济原因

帮你搜了一篇关于欧元区形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际金融

试析区域单一货币的两种形成模式

许丛琳

、区域单一货币及其两种形成模式

作为金融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同时也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主要表现.区域单一货币问题已经成为人

们讨论的热点。区域单一货币的实行表现为货币的一个扩张过程:某种货币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过渡到

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逐步取代原有的国别货币.从“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到“一个市场一种货币 。

区域单一货币的形成不是凭空架设的.都是所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从自身的

孕育到被该区域所广泛接纳.单一货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国家问经济规模、发展水平、

产业和外贸结构不尽相同.对单一货币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货币合作的初始经济政治条件。

1.区域单一货币的并吞形成路径~一美元化

如果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合作已经非常密切,且经济体制比较开放.则某国的强势货币往往会在国家问

广泛流通.代替本国货币或与其平行流通.成为区域单一货币的雏形。很多国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曾

经使外国货币具有法定清偿能力.如英镑、法郎等都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当今世界,这种强势货币并吞

弱势货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拉美地区的美元化。

美元化分为部分美元化和完全美元化。部分美元化纯粹是市场力量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本国存在

恶性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的事实甚至预期.则消费者和厂商对美元的信任超过了对本国货币的信任。而

这些国家的政府事实上又无力取缔美元的流通,由此造成了部分美元化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中美洲太部

分国家和南美的一些国家.美元化比率已超过了50 .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中流通的美元数量甚至已经遥

过了本币。民间美元化推动着官方的美元化(也就是完全美元化).即一国政府主动采取美元化政策.通过

法律明文规定美元具有无限法定清偿能力.取消本国货币或按固定比价平行(货币局制度.如阿根廷)流

通。

2.区域单一货币的协议形成路径——一欧元区

欧元的出现创造丁另一种崭新的区域单一货币形成模式。它与美元化最显著的区别是:欧元并不是

原先存在的强势货币.是一个建立在协议基础上的人为组合.是一个政策的创造品。它以一篮子货币为基

础形成.与原来的货币完全不一样.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主宰一切。欧元区的形成与美元化的不同还表现

在:

(1)欧元区各成员国虽然有经济规模的差别.但其经济水平大体相当.彼此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美

0 IMF(1999)的一份报告指出了部分美元化的现状.I998年,外币存款(主要为美元)占本国货币供应量的比铡

在7个国家中超过sO .在另外12个国家中占30—5O ,在法律允许开设外币存款账户的其他被调查国家中,一般占

1s一2O 。这些高度美元化的国家一般都是小国。其中,比例较高的有玻利维亚(82%)、土耳其(46%)和阿根廷

(44 ),俄罗斯、希腊、波兰和菲津宾等国,大约都在2O 左右.另外,199O一1995年在东欧和前苏联的转型经济中.这

一比例通常达到30—6O 。目前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元占美元总量的2/3。近年来.美元持有量的增长有3/4发生在美

国以外。例如,从1989年到1996年,流人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元总值就分别达到440亿和350亿.

一1 一

维普资讯 元化则是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都依赖于美国这个强大的经济体.是弱势经济体对强势经济体的一种依赖

关系。

(2)从建立意图来看.欧元区是建立在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着完善的协调机制.其建立含有寻

求政治联盟.对抗美元霸权的意图。成员国自愿加入欧元区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例如放弃货币政策和一

些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但它们谋求的是经济的长期发展。相比之下.许多美元化国家.例如众多的中

美洲国家,最初实行美元化的动机往往是为了缓解国际清偿危机和货币危机——一将美元直接植入其经

济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3)从实际进程来看,欧元化有一系列协议和条款作保障,比美元化要快得多 通过欧元区国家的相

互协商,欧元已经成为欧元区唯一的法定货币。美元化虽然出现得更早、影响范围更广,但是目前的美元

化相对于以多国联盟为基础的欧元化而言.仍然是比较低级的,缺乏成熟的合作。完全美元化的也只有一

些经济小国。

一些完全美元化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地区 人口 政治状况 使用的货币 起始年份

关岛 1 6 美国准州地区 美元 1898

马绍尔群岛 6.1 独立 美元 1944

巴拿马 270 独立 美元 1904

波多黎各 38O 美自治区 美元 1899

厄瓜多尔 NA 独立 美元 2000

萨尔瓦多 NA 独立 美元 2001

危地马拉 NA 独立 美元 2oo1

利比里亚 HA 独立 美元 NA

注:NA为无确定信息。

二、欧元路径与美元化路径的运行机制及其难点的比较

1.欧元区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为协调枢纽.实行以物价稳定为最高目标的统一的货币政策。其难点

在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负责欧元运营的监管和统一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成

员国中央银行组成 其中,欧洲中央银行是主体,在法德上、组织人事上、经济上、货币政策上都享有高度

的独立性,被誉为当今世界上具有最高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是以德国央行为援板而建立的.

以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高目标。一系列措施.包括不允许透支,不允许向政府提供任何便

利.也不允许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等,完全切断了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渠道,为欧元的价值

稳定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问题在于:欧元区各国是规模迥异.经济特征不一的主权国家,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政策徨好.有的

偏好低通胀.有的偏好低失业.各国在失去货币自主权之后,更加注重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这样.

分散的财政政策必然会给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干扰,从而影响其效果。

2.美元化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美元化国家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而这本身就

是美元化的软肋。

美元化国家没有本国主导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没有议价的能力.只能接受美国的货币政策.等着

美联储调息。虽然美元化国家曾试图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但事实证明其作用是很小的一一除非美元化

国家能够在美联储获得一席之位.否则很难有效地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化国家也就只能局限在非正

一2 一

维普资讯 式的请求上了 ’

另外.美元化国家由于失去最后贷款人LLOLR)的作用.要求本国商业银行在美联储有贴现窗口,让美

联储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对于这一要求,美联储和财政部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它们拒绝承担向美元

化国家处于危机中的银行系统贷款或者监督其银行系统的责任.表示“完全美元化国家的政府应该自己承

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责任”。

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美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因美元化小国的需要而转变。实茂美元化或建立美

元区后.其统一的、以美国利益为优先考虑的货币政繁 可能因发展不平衡和周期因素而损害美元化国家

的利益。例如.墨西哥和厄瓜多尔是石油出口国.国际泊价的突然下跌会艇两国蒙受惨重的损失.因而倾

向于采取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然而在美国.油价下跌能刺激美国经济 此时可能需要

提高国内利率来防止经济过热。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对墨西哥和厄瓜多尔是错误的政策选择.但是作

为美元化国家,它们不得不接受这种逆周期的货币政策

三、欧元路径与美元化路径中相关国家成本收益分析

1.欧元区各成员国的成本收益及利益分配

就获得的收益来讲,统一的欧元帮助货币区参加国消除了汇率变动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率。其次.

欧洲央行能够保证稳定的欧元价格,从而降低了许多成员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同题 最后,欧元启动还可以

带来更加稳健的政府财政

就付出的成本而言,主要是放弃了货币政策这个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消除失业率的有力工具,同时成

员国也必须让渡部分国内经济自主权以配合统一的货覃政策。对于单个国家来讲,其成本大小以各国货

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而定。原来该国政策有效性越高,那么它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

上讲.在欧元化的进程中,强势货币的国家牺牲比较大,像德国就失去了控制西欧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

成员国间的利益分配是欧元化的重要内容。虽然欧洲中央银行从建立之初就被设定为一个高度独立

性的中央银行.在政策设计上尽量以欧洲全面的经济形势为准.并不单为哪 国家服务。但是,我们必须

看到. 元区只是货币的统一.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所以各国都希望得到统一货币的最大利益

并付出最小的成本.而且欧盟和欧洲中央银行作为独立的组织又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欧元区利益的平均分

配本来就是不可能的.并且很容易诱发争端。例如.德法作为欧盟最大的两个晷家.为了刺激经济而 蔼

增加公共开支并削减税收.其财政赤字大大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 约》规定的水平。对于这种情况.2003

年l1月召开的欧盟经济与财政部长会议却发表声明;为了避免两个大国的经济衰退,“暂不执行”对德国

和法国违规财政政策的制裁机制。这一声明被认为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引起了芬兰、奥地利、荷兰、

瑞典以及丹麦等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的不满和担心—一如果欧元区的游戏规则不能同样严格地适用于法

德这两大经济强国的话,将会导致欧洲央行统一利率及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

2,美元化给美国和美元化国家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1)美国:

美元在境外流通给美国带来很多收益。首先,美国进出口和借贷成本会降低,原来需要外部交易完成

的信贷活动内生化,从而减少对非预期冲击的调整成本。其次.美元的流通范围得以扩大,这样会增大美

国宏观政策的弹性,给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展提供了契机.美国政府还可以从中得到数目不菲的

铸币税收入。最后,美元化国家投资和经济增长也能令美国从中受益。

美国可能面临的成本是:美元化国家要接受美国的货币政策,因此它们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会施加

影响;当美元化国家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时.美国还必须就是否成为其最终贷款者做出选择——一这也

就是说.它可能被迫介入调整美元区内其他经济体经济失衡的事务中去。但由于美元化多是单方面的意

愿.且美元化国家影响力极为有限,所以这种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的。除了一些技术上的支持,美国政府

不会为美元化国家的得失而费神。

(2)美元化国家: (下转第8页)

一3 一

维普资讯 则原来一些难以承担欧盟高技术标准和检验成本的工业品就难以进人欧盟市场。因而,将贸易创造效应

归功于一体化的效率,由后者带来前者的实现 其次,从实际情况而言.PEcAs的修订为活跃于东欧市场

的中国出口商进入欧盟市场打开了一道侧门,这一对中国贸易方面的便利尽管暂时无法用数据证明。但是

是可以预见的。中国与东欧国家、与欧盟现有成员国在某些工业品方面的贸易情况会因为免受或者少受

技术壁垒的阻挠而增加,减少了技术壁垒将使中国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品的生产上更有竞争优努。

再次,从长远来看.欧盟的一体化策略的重心的逐渐转移也可从此次PECAs的修订中窥见一斑。区外贸

易从绝对量到相对量的上升,一方面是欧盟东扩之后经济实力成为全球第一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欧

盟成员之问在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上更为不平衡的逻辑推论。如果欧洲经济要想买现真正的“大一统 ,

那么以垒球化的姿态来无限逼近这一终点则更为合理。更多的技术壁垒只会带来更多对世界经济?体化

的背离。过从根本上也是违背一体比精神的。

当然.盘目前国家、区域经济的各宣刊益存在的情况下,追求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只能是无穷大意义

上的目标 即熊在欧盟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方面—— 也不是完全可

调和 。但是,跛盟一体化进程中还存程蔚近期和远期利益的选择,从此次PECAs的修订采看.欧盟确实

是在选择一种较为理性的一体化路径。

‘ / , 0 C 0 0 ,:

(上接第3页J

在美元化过程中.美元化画家的收益主要有四点:(1)焚易成本降低。强势货币美元的使用。便利了国

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节省了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2)由于本币已经消失或者退居次厢。本币风险也能

太幅度变小.不存在货币贬值的可能性,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国际收支账户危机也能得到有效的

缓解。这一点实际上是许多国家采取美元化的主要动机。(3)美元化可以深化货币区的金融市场,加上低

且平稳的真实利率.长期合约较容易达成。如巴聿马就有30年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4)由于美元化减少

了国家风险和货币风险。因而它会降低政府的外部借债成本.减小政府税收购买力的下降,从而改善美元

化国家的政府财政。

在享受美元化收益的同时,美元化国家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1)美元化国家会损失大笔的铸币税收

入。例如,阿根廷在1991至l996年之问就付出了占GDP3.7 的铸币税存量成本。(2)丧失货币政策和

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中央银行也会失去最后贷款入(LOLR)的功能。(3)“不对称冲击的危险”。如果美元

化国家生产集中的经济层面明显有男 于美国。在外部冲击来临时,接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元化国家

将是痛苦的。(4)货币作为一国主权的象征.美元化国家需要牺牲政治成本,甚至可能损害民族感情。

四、结束语

最后。人们免不了要问一句:“究竟是欧元区走得更远,还是美元化走得更远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美元化国家与美国的关系多是双边的,这种关系从局部来看是不稳定的~ 旦美

元化策略实施得不好.美元化国家可以随时结束“主权换货币”。返回原来本国的货币政策。但挨了从宏观

角度来看,这种松散的双边关系却保证了美元化形成路径的相对稳定性——一即使一个国家停止了美元

化,也并不妨碍别的国家继续推行下去。只要美国经济实力不变.美元化局部的倒退并不会对大趋势有什

么影响.美元化还是继续往前走的;而欧元化要面临的问题则恰怡相反。一系列公约和协议令单个国家的

退出成本变得很大.换句话讲,欧元区将所有国家都放在了一条船上,谁也不能轻易下船.但就是因为这

样.欧元区国家就如同船行在一条不能倒流的河上,只能往前。不能后退。一旦船发生倒退、漏水或是倾斜

等不测事件,很可能就意味着欧元的彻底解体。

一8 一

维普资讯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全球亏损之王:一年亏掉1248亿,相当于2个华为,10个京东,你咋看?

要说现在哪家企业最赚钱或者说哪个行业最赚钱,那么大家都不会陌生,无外乎就是烟草、银行、电力、互联网、医药等等行业,比如以中国烟草为例,2019年缴纳税利总额达到了12056亿元,上缴财政总额为11770亿元,平均算下来一天纳税约为32亿元,超过20个阿里巴巴的缴税额度。以至于有人对此吐槽:印钞机都干不过中国烟草。

PS:烟草没有细分税利,每年都是统一合在一起对外发布,由于其税远远高于其他企业(阿里巴巴一年才500多亿),所以市场上一般都把烟草的税利总额≈其利润总额。

说赚钱很容易,但是要说到亏钱,很多人就茫然了,毕竟大家都关注点都是在榜首,对于末尾,没有人会去在意,这就好比考试,排名第一的总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但是排在末尾的往往遭到了忽视。那亏钱的行业分布在哪里呢?其实目前来说,最不赚钱的行业全球各国基本都一样,主要集中于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煤炭资源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2020年8月刚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日本制铁集团、日本钢铁工程公司、鞍钢集团、大同煤矿、河钢集团、日产汽车、塔塔汽车等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代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不过说到亏损最多的企业,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竟然是一家石油公司,要知道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最赚钱的也是一家石油企业,即沙特阿拉伯的沙特阿美公司,其净利润达到了882亿美元,折合超过6000亿人民币(差不多是1.6个腾讯集团的营收)。而此次榜单中亏钱最多的则为墨西哥石油公司,该公司2019年度的营业收入为728亿美元,位居全球前150名,但是净亏损却高达180.3亿美元(亏损率达到了24.7%),是全球亏损额最庞大的公司。

或许有人不清楚180.3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按照今日最新的汇率来算(6.92),180.3亿美元折合约为1247.68亿人民币,约等于1248亿元,这个金额差不多就是一天亏掉3.42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掉了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小楼盘,2019年华为的净利润627亿元,2019年京东的净利润为122亿元;墨西哥石油公司的亏损金额为华为净利润的2倍、京东的10倍以上,与之相比,我们的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的表现简直可以用优秀二字来表扬了。而且这已经是墨西哥第三次获得世界亏损之王的称号了(2005年亏损200亿美元,2018年亏损148亿美元)。

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公司,也是拉美最大的国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石油的勘探、提炼、销售和石油化工等业务。旗下目前拥有数十家炼油厂和许多化工厂,所属埃格雷赫拉石油化工总厂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厂。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的支柱性产业,其盈利对于出口的依赖性较高(墨西哥国内的消费量有限,无法实现全部自产自销),而一旦国际市场走弱,需求疲软,油价下降,石油出口量减少,那么墨西哥石油公司必定亏损(国内固定开支成本,开采成本等等均固定存在)。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资源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为什么会爆发啊

国际汇市的“热钱”

当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全球资金的一体化,以及资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国际资本能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国际汇市交易额过去三年急剧增加。据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最近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现货、期货和外汇交易合同每日平均交易额为1.23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交易额是国际贸易交易额的50倍。自1995年1月墨西哥金融货币危机后,国际资金突然撤离该国而四处流窜。早有金融分析家认为,东南亚国家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和政治的不稳定,其货币很容易成为这股投机势力冲击的目标和“猎物”,这股投机势力财力雄厚,蓄势待发,伺机而动。事实证明,东南亚真的成了国际汇市的“热钱”。

索罗斯搞的鬼

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后的蔓延过程中,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官员纷纷指责美国金融专家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活动在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兴风作浪,是造成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其中以马亚西亚总理马哈迪尔的指责尤为激烈,以至于要追究索罗斯“恶意”投机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澄清索罗斯是否“恶意”投机,而是要反问自己,为什么以金融投机作为职业的索罗斯瞄准了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并投机成功?本来,在任何一个货币、证券市场,只要存在交易,就必然存在投机,并且投机是活跃交易市场的润滑剂、兴奋剂,只要不过度,不违规,投机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合法地去投入呢?回顾一下索罗斯的一些投机活动前后的言行,就不难明白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年索罗斯用数十亿美元的力量,加入市场投机泰铢,他利用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与市场决定的泰铢价值之间的摩擦,适时地进出泰铢市场,蠃得了又一次巨大的投机成功。然而,索罗斯却以哲学家的姿态坐在投机而来的财富堆上,谆谆告诫我们,“市场中留有投机空间是各国政府的错误”,“我只能一而再地对盲目信任市场的魔力发出警告”。这就再也明白不过了,是各国政府自己创造了市场投机机会,换了索罗斯,别的人只要看到了机会,同样会来投机,同样会赚钱,不同的只是程度大小而已。事实上,正如法国储蓄及信托银行负责新兴国家的经济学家法迪勒·拉库阿所说:“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工业投资过多、房地产危机、进口增加、经济增长放慢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美元挂钩,使得其货币的市值高估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市场的“机会”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自己的“蛋”有缝,谁能阻止“苍蝇”不来叮呢?此外,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中只有港元一枝独秀,依然汇率相对稳定,颇引得世人的注目,就连索罗斯也不得不承认市埸压力不会动摇港元的地位,而冲击港元的投机者不会因此致富。其原因就在于香港经济状况良好,正处于回升阶段,金融体系较东南亚各国健全、银行能自律配合,加上香港发行港币现钞有充足的美元储备作保证,而且在管理机制上,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更加完善,可及时掌握炒家的动向。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苍蝇只叮有缝的蛋。

受全球基金沽压

美林证券发表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东南亚股市受到全球基金的强大沽压,情况较九五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更严重。报告显示,基金经理鉴于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区内利率上升,纷纷减持太平洋盆地股份,理由是担心区内短线经济前景。这项全球调查访问了259家机构,所管理基金总值55500亿美元。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区内的利淡情绪严重,基金经理的抛售已到极端水平,因此投资者在后市应会入市吸纳。在日本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没有看好亚洲股市的,看淡者占78%。英国的调查显示,抛售亚洲股份的意欲是1990年以来最大;在亚太区,投资者涌往未受危机影响的市场,如澳洲及印度。美林把对东南亚股市的投资评级由减持调高为中性。在亚太区调查中发现,利率上升对金融及地产股产生负面影响,看淡区内金融股的比看好的要高出27%。另外,美林与盖洛普于8月28日至9月3日间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基金经理正减持股份及吸纳国库债券,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储局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该调查共访问41家美国大户,共管理总值18800亿美元的资产。调查显示增持国库债券的较减持的高出二成。差别是1994年12月以来最大的,当时长债孳息高达八厘,较目前约六厘半为高。调查亦发现抛售美股的较吸纳美股的高出12%。美林表示,投资情绪转变,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九月份调查占54%高于八月份调查的43%。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基金经理一向能准确评估债市价值,这反映国库债券后市看俏,调查发现看好美国债市中线前景较看淡高出19%,两看好股市中线前景较看淡仅高出5%。

美日贸易大战的牺牲品

日美贸易关系一直伴随着风风雨雨、磨擦不断,从旷日持久的汽车大战到医疗保险协议,还有近年来围绕富士与柯达胶卷之争的胶卷大战。

在对美贸易中,日本一直是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美日两国每年都要为这一头痛问题进行磋商,但每次都不能取得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谈判年年进行,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就是年年增加。关于两国之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今年6月中旬在丹佛八国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克林顿总统与桥本首相就两国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我们可以预测,日美两国贸易磨擦将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解决,将长期存在。

美日两国间的贸易磨擦对东南亚的经济有一定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日美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投资,建立产业来间接实现的。美日两国贸易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两国特别是日本为了降低本国的生产成本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输出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落后技术产业。数十年前,日本大公司将生产线迁到泰国与马来西亚等国,利用当地劳工成本低的条件。在七十年代,日圆与美元汇率上扬,东南亚成为消费市场,日本大公司更加扩大在东南亚的生产。日本的跨国公司为了配合其全球公司战略,把一些装配部门、加工部门、高耗能高污染部门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在急剧增加。

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大量投资,一方面解决了这些国家为发展经济而缺乏资金的困难,加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把美日之间的经济磨擦以及美元和日元的汇率风险也带入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体和整个经济圈。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较量,汇率引起的种种风波,自然使东南亚国家成了牺牲品。

在未来的几个月中,美日汇率风险还会加剧。日圆会有较大的波动。美国经济在通胀受控下,持续复苏,由于它与日本的贸易矛盾,使美元兑日圆汇率升越120关口,预料在破关后可企稳在现有水平,美元在此盘暂时上落在120至123,中期挑战127。而这一形势对于东南亚各国未必有利。

未能有效展开区域经济合作

东南亚国家相互戒心较深,它们大都是在二次大战后才陆续摆脱殖民地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相互隔绝,彼此了解不多,各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有过冲突,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易解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借合作之名,在本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利。因此,他们所进行的合作和建立的区域性组织,例如东盟,主要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经济上的有效合作并不多。一方面,各国只在本国实际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并能从合作中得到明显好处时才同意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彼此都有拒绝为促进合作的发展而作出牺牲。经济合作是这些国家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区域性经济和金融体系上的薄弱环节很多,易于招受国际投机力量的狙击。在这次风暴来临前,东南亚各国及地区的中央银行已有预感,好几个国家都签署了在货币买卖方面攻守同盟的协议,而且也曾开动操作系统,抵御投机者的来犯,但以目前的成绩看来,效果并不好,整个操作显露出弱点,特别是受到冲击的国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开辟更多的战场,拉长战线,反而首尾无法兼顾。

地球的石油资源还能用多久?

石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尽管最近有科学考察表明,这种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断生成,例如在墨西哥湾、黑海等,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计算,而是要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因此,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的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至1997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占当时探明储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储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还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联合国国际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采到2020年不会有任何问题。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就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采70年也不会到达底线。随着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及开采技术的提高,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吨与桶(小知识)

吨和桶均为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具体到石油而言,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通常以1桶多少美元来计算。